查看原文
其他

晚清海军中的留学英法青年

湘南 皇史宬 2019-11-15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官员提出师法西方以求自强,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生被选派前往英、法留学,他们肩负着捍卫海疆和振兴祖国的使命,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

有识之士递章程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十三日,闽浙总督左宗棠拟定《艺局章程》呈递到军机处。所谓艺局,其实就是由轮船局开设的专门学习西方船舰知识的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主要培养造船人才,后堂学习英文,主要培养驾驶人才。在左宗棠与继任者沈葆桢的努力下,船政学堂日渐完善,并开始培养出一批批的本土人才。

艺局学堂所招的学生为年龄约在13至18岁左右的青少年,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以便洋教习教学方便。通过学堂的教育,这些青年学生很快就具备了基础的船政知识,包括造修船只与驾驶指挥,在毕业时,已经有不少学生能胜任远洋航行。

▼ 船政学堂

尽管如此,他们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同治十二年(1873年),沈葆桢上奏同治帝,请求从这些学生中选择成绩优秀的出洋留学。其中,前堂的优秀学生留学法国,“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后堂的优秀学生留学英国,“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同治帝深以为然,很快批准。

光绪二年(1876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沈葆桢与钦差北洋大臣李鸿章、福建巡抚丁日昌、督办船政候补三品京堂馆吴赞诚等会商派遣船政学生留学事宜,并联名上书给皇帝,奏请选派华、洋监督率领船政学堂学生出洋。

《清实录》中沈葆桢奏请选派船政学生出洋留学的记载

在奏折中,李鸿章与沈葆桢等人表示,派遣船政学生出洋留学一事事关重大,速则三年、迟则五年必有成果。三品衔候选道李凤苞和原任船厂监督的日意格分别被举荐为华洋监督。

而在出洋名额与经费上,李鸿章等人仔细盘算后,确定留洋学生为30名,学习年限为3年,出洋经费共约20万两白银,分别从闽海关税收、福建省厘金、船政专项费用中提出,分3批汇付。《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与这份奏折一同被呈上。

《章程》中规定:

制造学生14名和制造艺徒4名,赴法国学习造船技术,一方面聘请相关老师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到当地的船厂学习具体技术,所学习的必须都是法国最新的技术,如果其他地方有新式机器等,由两位监督带领前往量绘学习,在法国游历每年以六十天为限。

驾驶学生12名,赴英国学习驾驶兵船的技术,到英国后须先去水师学堂学习英文,等英文过关后再送到格林回次抱士穆德大学院学习,期间由两位监督带领去各炮台兵船矿厂游历,一年后再上大兵船及大铁甲船学习英国水师各法。

此次章程以3年学有所成为限,3年后如有变化,则由船政大臣与通商大臣会商裁定相关事宜,外人不得干预。 

年才俊赴英法

在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下,光绪三年(1877年),李凤苞、日意格两位监督带领随员马建忠、华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和三十名青年学生出洋留学。

到达欧洲后,这些人员分为两路。其中,12名留学英国学习船舰驾驶与指挥的学生中,刘步蟾等6人先上英国军舰实习,严复等6人则进入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理论;18人留学法国,学习各类船只的制造与修理技术等。

▼ 第一批留英青年学生与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师生的合影

这些年轻的学生们代表了当时中国近代海军最先进的一批人,他们在李凤苞、日意格两位监督的监管与督促下,努力的汲取西方先进的知识。

为了管理好这些英法留学生,清政府支付了高昂的费用。监督李凤苞连同翻译一员,每年薪水7600两白银,监督日意格年薪7200两白银,其余文案等每年薪水亦在1000两以上。留法学生每年连同房租与学费等拨发120磅,另有行装费50磅、洗衣剃头买书等杂费40磅,并在第二年、第三年各发游历费60磅,以供他们在法国等地游历学习。留英学生的待遇也是差不多,唯独增添了在兵船上实习所用海图器具等费用150磅,以及伙食费每年增添24磅。

三年之后,留英学生中除一人因病回国、留法学生中除一人病故外,剩余28人都学成归国,甚至有人还取得了法国认可的总工程师文凭。

与此同时,清政府又先后于光绪七年(1881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派出了两批船政留洋学生,分别学习海军、造船、建筑等知识,并将大量当时最为先进的成果引进中国。从此,清政府派遣船政学生留学英、法等国的举措延续了整个光绪朝,成为了留美、留日之外清政府最主要的留学途径。

▼ 留英学生柏锐致清廷关于参观英国水雷艇厂的禀文

《伦敦水雷艇船图》式样

人才辈出献海疆

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与沈葆桢开始分别筹办北洋、南洋海军,并开始向英法等国采购大型军舰,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时,共建成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水师,拥有六七十艘军舰。而从英、法等国留学回来的这些青年人就成为了造船工业、海军发展中的骨干力量。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马江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海战等中与敌军奋勇作战,无愧于海军人本色。

刘步蟾出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相当于舰队副司令),兼任定远舰舰长。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接替受伤的丁汝昌督战指挥,次年在威海卫海战战败前自毁座舰并自杀,实践了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

▼ 刘步蟾像

林泰曾出任北洋水师左翼总兵,兼任镇远舰舰长。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面临绝境的紧要关头,因舰道浮标错位,镇远舰在进入威海湾时不慎触礁、难以完全修复,林泰曾因“战局方棘时损伤巨舰”而自责,服毒身亡。

经远舰舰长林永升在黄海海战中英勇奋战、壮烈殉国,被清廷评价为:“争先猛进,死事最烈”。

超勇舰舰长黄建勋在座舰战沉后,如邓世昌一般拒绝救援,与舰同沉。

靖远舰舰长叶祖珪在威海卫海战无力回天时自沉座舰、以免资敌。后来,直到临终前,他都随身携带着刻有“靖远”名字的一柄小勺。

萨镇冰、刘冠雄、李鼎新等留学青年,也都在清政府及民国初年的海军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而在造船和工程技术、武器制造、甚至外交等方面,严复、罗丰禄等留学青年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严复像

也许,光绪三年(1877年),当第一批留学青年远赴重洋之外的英、法两国时,他们可能还想象不到,自己以及之后一批批的年轻人,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将成为中国近代海军事业的奠基者与开创者。正是这些年轻的先驱们,用自己的青春与鲜血,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模范。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延伸阅读:

☆ 碧海忠魂 | “经远舰”和她的将士们 

☆ 清末海军参加国际阅舰式

近期文章:

☆ 匠心之美|清代云锦

☆ 明清档案亮相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宫廷建筑|黄金分割与鲁班尺

☆ 宫廷建筑|匠首的杖杆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